【媒体报道】从课间十分钟到运动两小时 兰州市中小学生共享“阳光体育大课间”

发布者:荆孝民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10

从课间十分钟到运动两小时——我市中小学生共享“阳光体育大课间”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黄河,照亮忙碌起来的城市,我市各中小学校园里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奔跑、跳跃的身影,在操场上交织成一幅充满活力的画卷。

  这是我市落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的晨曲,诠释着兰州对于教育本质的务实探索——让每一个孩子在运动中触摸生命的律动,让健康与快乐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底色。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通过增加体育活动时间,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025年,积极响应国家要求,《甘肃省教育厅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发布。《通知》对于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拓展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效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相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市各中小学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保障学生两小时体育活动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增添动力,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在课程设置方面,优化创新,因地制宜推出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一些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体能特点,科学安排体育课程,并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有所收获,体会到运动带来的成就感。有的学校充分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将武术、跳绳、踢毽子等融入日常教学,既传承了文化,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运动的独特魅力。

  大课间活动也被各学校打造得丰富多彩。许多学校打破了传统的课间操模式,融入了韵律操、健身舞、趣味游戏等元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有学校利用校园的边角空间,设置小型体育活动区域,学生可以在课间自由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让校园的课间充满了活力。

  除了日常课程与课间活动,社团活动和体育赛事也为兰州市中小学生的体育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纷纷成立了各类体育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训练和展示平台。与此同时,各中小学还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校内联赛、校际交流赛、运动会等赛事接连不断。这些比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切磋技艺的舞台,还激发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改变,不仅发生在校园之内,也在社会各个空间延伸。我市响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锚定西部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在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多点发力,通过市队组建、赛事举办、规划长远发展路径等举措,不断激发青少年体育活力,让青少年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爱上体育,收获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与愉悦。同时,家庭对青少年强身健体的重视度不断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积极支持,各方发力的共同目标,就是让体育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形成良性互动的体育生态圈。

  当然,在落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的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挑战,主城区学校场地狭小,大部分学校师资短缺,给落实体育活动时长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实现通过活动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需要家长和学生的科学认识和主动配合。

  可喜的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兰州市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氛围日益浓厚,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了体质,磨砺了意志,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而且,随着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体育与学业的良性互动。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这些孩子们回望童年,记忆里不仅有翻飞的跳绳和清脆的发令枪声,更珍藏着运动教会他们的重要人生一课:如何优雅地面对胜负、如何在坚持中超越自我,如何用健康的体魄拥抱世界的辽阔。

  而这美好的初始,就写在每个清晨的奔跑与跳跃中,写在体育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永恒对话之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文/图

校园领跑 吹响强身健体集结号

      金城四月,春意正浓。

  在兰州市各中小学的校园里,体育基础技能训练、趣味运动、传统游戏、新型体育项目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正蓬勃开展。为了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我市各中小学因地制宜、积极行动,通过15分钟课间、零点体育、大课间、社团活动等形式,增加运动时间,提升体育教学品质,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多彩,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制度引领 有效保障体育活动

  4月2日上午8时,在兰州市东郊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着丰富多彩的“零点体育”活动。

  一至三年级学生正在进行50米折返跑,操场上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训练场上,活跃着篮球、足球校队的孩子们,一个个“小将”正在进行投篮和射门的练习。四到六年级学生正在进行跳大绳练习。老师们掐着秒表,数着数,摇绳子的两位同学各执长绳的一端,有节奏地甩动着。跳绳的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冲进绳圈,像是一只只欢快的小鹿,随着绳子的节拍跳动。

  “零点体育是在每天清晨8时开始,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设计的多种游戏活动组合的竞赛性课间体育活动。全校同学在操场进行20分钟的体育活动,这既激发了学生们的运动兴趣,也唤醒了一天的身体机能。”兰州市东郊学校政教处主任刘彬告诉记者。

  “早在去年9月,学校就开始了‘零点体育’活动。将体育活动前置到学生到校后的第一时间,确保每位学生每天都能享受到充足的体育锻炼。”刘彬介绍道。

  在众多积极落实“零点体育”政策的学校中,金塔路小学以其独特的八段锦课间操吸引了众多目光。

  4月1日上午8时,在悠扬的音乐中,金塔路小学的学生们伴随着八段锦的动作,开启了一天的学习生活。“金塔路小学将非遗武术的文化价值与现代体能的科学训练紧密结合,实施《中华武韵》校本特色课程。坚持以武修身、以武启智、以武健体,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崇文尚武’的办学特色。‘零点体育’以非遗武术、太极等轻量项目激活身心,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金塔路小学体育老师解卫星在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2月,甘肃省教育厅发文要求进一步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兰州市各中小学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同时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并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校本体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选择。

  据解卫星老师介绍,学校实施15分钟课间以来,在操场上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了,学校还将运动器材提前放置在操场,同学们可以自由使用,同时体育老师也会在操场上进行专业指导和安全保障。

课程创新 探索多元运动路径

  如何让体育锻炼从任务变为乐趣?

  阳光小学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起“基础课程+特色活动+智慧打卡”的三维体系。

  4月1日,在阳光小学3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学生们正在做学校自编自由搏击操,刚劲有力的动作配上铿锵的节奏,展现着少年们的精气神。

  随后的15分钟自由活动时段,篮球联赛、毽球争霸、跳绳、竞速体能等十二个互动项目轮番上阵。“全校六个年级十二个班,根据运动项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水平一二三级,根据各个班级的情况开展趣味运动项目,一个月换一次,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不同的运动乐趣。”阳光小学体育老师许琦睿一边指导着学生们运动,一边介绍着。

  为精准提升学生运动效能,阳光小学还引入了AI智慧体育系统,原本碎片化的课间15分钟化身“黄金运动时段”。操场上2架AI智能打卡机通过人脸识别,可以实时显示、记录运动数据,包括运动轨迹、各类运动项目排名、肺活量、身高等信息。

  这场校园体育变革的背后,是AI技术与运动场景的深度融合。

在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知行校区,体育课程也迎来了新变革。学校推出了校本课程双向选择,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学期开始前,学校会整合师资力量、场地资源等,通过线上进行校本课程选课报名,一共有20余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校体育组组长范玉麟告诉记者。

  “我最喜欢跑步和篮球,对于我来说,篮球就像是数学,在接触其他运动项目时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九年级一班的王凯对记者说。“体育运动和学习并不冲突,我和同学们有打球时的团队合作和激烈对抗,在打球之余,还会进行课业上的讨论。既放松,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专注于学习。”

  据兰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兰州市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项目,共有200所小学、52所初中学校参与改革项目试点。通过“体育走班制”教学,打破空间、时间、班级、年级的壁垒,整合学校体育课组织安排;各学校将“体育趣味课课练”“大课间素质操”“全员运动会”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热情,充分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运动不少于2小时。

以赛促教 点燃校园运动热情

  “四一班加油!四二班加油!”3月18日,金塔路小学操场上的加油呐喊声一声高过一声,学校第二届“银杏杯”校园足球联赛的首场比赛正激烈进行。

  来自四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小球员们身着整齐的队服,精神抖擞,在球场上尽情奔跑、积极拼抢,进攻、防守、传球、射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活力与激情,战术配合娴熟,加上场外老师和同学们的加油助威,比赛十分精彩。

  “学校以校园足球联赛为契机,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乃至其他体育运动的热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热爱运动、崇尚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金塔路小学体育老师解卫星告诉记者。

  3月31日,兰州市第八中学第三届“敬润杯”校BA篮球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各班级的篮球队员们凭借着良好的爆发力、默契的配合,展开激烈角逐。运球、传球、突破、投篮,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技巧。场边围观的同学们也热情高涨,欢呼声此起彼伏。“我校已经举办了三届校园篮球文化节,篮球赛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文体活动,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兰州市第八中学团委书记赵文浩告诉记者,“学校对体育教育非常重视。希望通过开展篮球运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践行兰州八中‘一体、三全、五维’大思政课程体系。”

  据兰州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育人价值,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宗旨,持续完善校、县区、市三级体育竞赛体系,每年举行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约16个项目的单项比赛,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市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2025年,兰州市将承办甘肃省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届时,中小学生们昂扬的风貌、拼搏的精神将在全市精彩呈现。

特色创建 绘就体育教育“百花图”

  3月28日,在城关区伏龙坪小学的操场上,骑着独轮车的孩子们身姿矫健,动作灵活,或化身“敦煌飞天”,或流转成憨态的“小狮子”,抑或“冲天而上”蜕变为“腾龙”。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学校引入独轮车这一体育项目,并且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相融合,绽放出别样光彩。

  为了让独轮车更具内涵,学校将其与敦煌舞融合,从基本的舞蹈动作学起,再一点点与独轮车骑行结合。四年级学生马天宇说:“一开始,感觉自己手忙脚乱,为了不掉车而忘记了动作,但老师将动作拆解,让我们先熟悉舞蹈动作,再进行骑行练习,最后舞蹈动作、骑行、队形变化等逐步融合。”终于,伏龙坪小学的“龙娃们”可以身着敦煌飞天霓裳,脚踩独轮,随着音乐翩翩“骑”舞,将敦煌艺术以动态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

  伏龙坪小学赵玉辉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2024年起,学校以让体育快乐健体活动在学生成长中‘自然’发生为起点,构建最美体育教育生态,推行‘5+2’快乐健体‘7结合’行动,将学校传统体育独轮车项目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大课间活动相结合、与动态育人环境相结合、与‘零点体育’相结合、与课后延时服务相结合、与周末亲子运动相结合,希望学生们通过参与独轮车体育项目,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据了解,我市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挖掘特色体育项目,打造独具魅力的校园体育文化,积极实施“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传统特色校建设工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项目。

  让每天两小时的体育活动成为常态。以此为目标,我市各中小学努力挖掘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质与效。大家一致的心愿是,通过校园里的快乐运动,助力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文/图

      (来源: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