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轻扬,光影流转,校园长廊里回荡着清脆悦耳的铃声。近日,以“风之光影”为主题的创意手工风铃大赛在全校学生的热情参与和精彩呈现中圆满落下帷幕。孩子们以巧思为引,以材料为媒,在风铃的方寸之间,奏响了光学、声学与美术的绝妙交响曲。这场活动,正是我校将美育理念融入实践、鼓励学生探索艺术与科学边界的生动体现。
本次大赛中,同学们对材料的探索令人惊叹,尤其是对光的极致运用。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风铃,而是化身“光影魔术师”,赋予作品迷人的光学魅力。
这些看似普通的透光材料,在孩子们手中焕发出新的魅力。当阳光穿过,它们如同彩色的滤镜,在地面、墙面投射下梦幻般的光斑,随着风的摇曳,光影如流水般律动。同学们巧妙地将其切割成几何形状或有机形态,风铃转动间,镭射纸片随之旋舞,折射出的七彩光芒如同跳跃的精灵,在空间里肆意挥洒着活力与惊喜,完美诠释了光学的折射与色散原理。
贝壳、坚果壳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因其独特的纹理和半透光性,成为捕捉光影的绝佳载体。阳光透过时,贝壳天然的虹彩和内部纹路被清晰地映照出来,仿佛将海洋的微光带进了校园。光线穿过坚果壳间的缝隙或半透明的壳壁,创造出斑驳陆离、充满自然肌理感的光影图案,展现了材质本身与光线互动的朴素美感。
风铃的灵魂在于“铃”声。同学们不仅追求视觉之美,更深入探索不同材质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声学特性,让风铃真正“会唱歌”。
贝壳相互碰撞时,能发出清脆、空灵如海浪轻拍岸礁般的声响,其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与贝壳的大小、厚度、碰撞角度息息相关。坚果壳(特别是干燥、中空或特定形状的)在风中互相敲击,则能产生或轻快、或低沉、富有木质感和节奏感的独特音效,如同大自然的节拍器。孩子们在设计中,精心选择不同种类、大小的贝壳和坚果壳,调整悬挂方式和碰撞点,力求创造出和谐、悦耳且富有层次的声音组合,这是对声波传递、振动频率最直观的探索。
“风之光影”大赛的精髓,在于它完美地打破了学科的藩篱,实现了美术、光学、声学的深度交融:造型、色彩、构图、材质搭配的美感是作品的基础。孩子们运用美术知识,设计出形态各异、色彩和谐、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风铃外观。对各种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本质上是对光的透射、折射、反射、色散等物理原理的实践。如何让光影效果最大化、最迷人,需要孩子们理解光线传播的特性并进行精心布局。对声音的产生(振动)、传播、音色、音调、响度的探索贯穿始终。孩子们通过实验不同材料(贝壳、坚果壳、羽毛、金属片、玻璃珠等)的碰撞声响,调整悬挂长度、碰撞方式(点接触、面接触)、组合结构,以追求理想的听觉效果,这就是最生动的声学实验课。从构思到选材,从制作到调试,整个流程充满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为期一周的“风之光影”风铃展吸引了众多师生、家长驻足流连。光影长廊成为了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打卡点”,微风拂过,铃音叮咚,光影流转,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艺术气息的校园画卷。这一件件由孩子们亲手打造、凝聚着智慧与美感的风铃作品,不仅是美育成果的展示,更是跨学科学习能力的生动体现。它们证明,当我们将艺术的灵感、科学的探究和动手的实践相结合,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希望这份在光影与风声中收获的创造喜悦和美的感悟,能长久地伴随同学们成长,激励他们在未来继续探索未知、创造美好!(撰稿:李扬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