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二附中 王 丽
20世纪下半叶,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在心理学史上树立了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里程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心里的有价值的东西,主张把人当成人而不是机器,主张研究人的心理的健康和积极的方面,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把人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去研究积极的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充分发展自身潜力的倾向,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达到自我实现。还认为人是认知(智力方面)与情意(情感意志方面)相统一的整体。马斯洛曾把教育划分为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他认为外在教育仅仅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心世界,而只有内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1]反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突出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积极能动作用发挥,简言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语文教学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借鉴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全、容达的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基于人格教育视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一、实施审美教育,启迪学生的快乐心
《论语》中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让孩子去死搬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紧紧立足语文教学资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加强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语文阅读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的陶养,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快乐的心境,形成积极的人格。
1.注意课文导语的设计。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自然、恰当、精彩的阅读教学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会使他们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行动,提高审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注意课文美文的品读。审美体验是个体的主体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需要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参与和协同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3.注意师生情感的互动。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体验的交流和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教学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美育过程中审美情感的沟通,一方面可以推进美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形成积极的情感依恋和归属感的手段。要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对同样的审美情景或美文美句,学生和老师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谁也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其次要培养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情感的审美表现力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再次是要创设好审美心理磁场和物理磁场。
4.注意学生潜能的发掘。审美活动是个体的活动,它不仅直接表现出审美主体的趣味、态度和理想等心理倾向,还与主体过去的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而每个人的审美活动都是不同的,便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美感的主观性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既表明审美对象丰富的内涵,也很形象地说明了审美活动的个性色彩。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理解,既是一种复现,更是一种创造。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绝大多数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不同。莎士比亚心目中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而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却是千千万万,这些哈姆雷特显然是读者的一种创造,正是读者丰富的创造能力,才使读者呈现出个人的独特性,才使文学作品具有某种永久的欣赏价值。
二、加强情感教育,启迪学生的进取心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过程。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
1.注意创设情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进行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应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情境,引带学生入境。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2.注意朗读品味。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通过朗诵,在充分尊重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之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3.注意启发思考。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对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将作者的哲思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生命教育,启迪学生的感恩心
语文本身是有生命的。语文就是生命的载体,是一种不朽文明的体现,那些名篇名作,在我们面前,长久闪烁着生命的光华。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素材。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与地坛》、《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还有一些体现儒家思想、反映儒家生命观的课文。如《论语》、《孟子二章》等。有些带有传记色彩的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信念》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课文,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斑纹》、《绿》、《斑羚飞渡》、《华南虎》、《大自然警号长鸣》等。不难看出,教材在编写上己经有意识的循着“生命”的轨迹,选取了体现生命教育主题的文章,力图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阅读,事实上就是一种生命的阅读,就是与生命的对话,是对生命的感悟。语文阅读,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生命的积淀,还原文本的生命色彩,要与作品中人物思想的生命融为一体。
1.注意帮助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受包含强烈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方思潮和对生命本着轻视和漠然态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现实社会的功利习气以及对成功的片面理解,助长了学生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2.注意帮助学生尊重生命的伦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1]
3.注意帮助学生探求生命的真谛。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也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明确“活着”,还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从浅层意义上的小写的“人”转变为深层意义上的独立自由的有尊严和价值的大写的“人”。
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的理想所在,也是语文的价值追求。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慧;不仅要训练学生行止,更要培养学生人格。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语文阅读具备了较好的素材。